查看原文
其他

2017-4《十月》•发现李庄|晓航:李庄——未来中国的文化明星

晓航 十月杂志 2020-02-14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岱峻老师有一本书叫做《发现李庄》,李庄对于我也是一个发现过程。之前多次听老友,《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先生提起过,知道李庄是一个著名的古镇,美景如画,历史悠久。

去年十一月,因为我的小说《霾永远在我们心中》获得了十月文学奖,所以我第一次来到了李庄。到的那天晚上,天色已黑,我们受到了主人非常热情的迎接。第二天早起醒来,打开窗户,赫然发现长江就在窗外,正缓缓向东流去。这对长期生活在都市的我,是个非常新鲜甚至震撼的经验,刹那间百感交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句浮现在脑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于是,赶紧趁清晨去古镇逛逛。

李庄古镇果然清幽美丽,有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安详。徜徉小镇之中,早起的人不多,每个人都闲散自得,建筑均为明清样式,背后又投射出一股现代审美观,空气新鲜潮湿,这让来自帝都吸惯了霾的我倍感珍贵。我信步走到长江边,看一个早起的渔人打鱼,竟然还有一个人在江中游泳。

坐在岸边石上,不远处是不知名的水边植物,看看朝阳在长江的雾气中渐渐升起,背后逐渐传来店市开门的声音,一时间心中极为感慨,历史之深邃,宇宙之浩瀚,人生之短暂,种种全都涌上心头。

果然,在李庄的几天里我们得到了主人无微不至的照顾,直到上飞机前的半个小时李强区长还在和我们一起欢聚,这都让我们这些李庄的客人十分感动。通过这几天的观察,我发现李庄确实有其十分独特的地方。

第一,李庄古镇充满了文化感,这种文化感来自于古镇内心。

来到李庄之后,据介绍,《十月》与李庄古镇强强联合,已经把十月文学奖的永久基地设在了李庄,这实在是一个既高瞻远瞩又实现双赢的做法。实话说,从未在任何地方见到对文学如此重视的,这一回我们获奖作家的介绍和头像都挂在了路边的道旗上,就连古镇的墙壁上都是获奖作家作品的授奖词,会议中心外居高临下的大屏幕上不断播放着上一次文学奖的颁奖盛况。此次颁奖当天,现场组织得非常好,场面宏大又不失严谨,各种现代化视听感受既让人觉得新奇又充满饱满的文化气息。在李庄期间,每一位相关的领导、朋友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文化以及文化人的尊重,这种尊重并非来自商业化目的,而是来自于某种对于文化的认同感,我想这和李庄的历史传承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第二,李庄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文化,这应该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颁奖结束后,与会作家与学者还参加了一个“务虚”会。会上李强区长滔滔不绝地介绍了李庄的发展,阐述了李庄未来的光明前景,大家都被李强区长的勤奋、认真、努力、充满热情的工作作风所打动。据介绍,大家知道有很多文化项目正在推进当中,实话实说,李庄古镇已经建设得非常好了。但是没想到,李庄依然这么雄心勃勃,而且把目标定位在文化方向,这让我相当意外,并且感到由衷的佩服。

第三,李庄这个地方人杰地灵,文化水平很高。

在李庄期间,作为获奖作家,我受邀去宜宾六中做了《阅读与人生》的主题演讲。那天下午,我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接待。走进校门的那一刻,我真的感到受宠若惊。我这么说,不是出于小人得志般的炫耀,而是深感一种学校对于文化的重视。刚一进教室,同学们掌声雷动,甚至能听到很大的欢呼声,我目测应该有三四百位同学。那天,讲座期间,笑声不断,掌声不断,最让我惊讶的是,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十分艰深,在我看来,那些问题不应该是一个高中孩子能提出来的。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高二的女孩子让我谈谈对于“拉美四杰”的理解,听完问题我当场傻眼了,因为我完全不知道四杰是谁。于是,她非常熟稔地告诉了我,我很惭愧地听着,然后告诉她,我只读过马尔克斯,其他的一无所知,这个诚实的回答引起了现场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第四,李庄与其他古镇不同,它拥有一段珍贵的真实的人文历史。

众所周知,中国类似李庄的古镇其实真的不少,也都做得古色古香,而且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动人的故事和传说。但是大家都很清楚,那些故事和传说,很多时候都是一些商业化运作而已,仅仅是为了给古镇增添一些历史感和一些文化内涵而已。但是,李庄则不同,它的曾经的一段人文历史是真实的,也是弥足珍贵的。

那是抗战期间,从1940年起,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同济大学等文化单位纷纷迁至李庄,一时间名人荟萃,知识分子云集,李庄一跃成为抗战期间的中国文化中心之一,这种中心状态一直维持到1946年最后一批文化学者离开。从李庄回来之后,我认真拜读了岱峻老师的《发现李庄》这本书,那真是一本好书,内容详实丰富,文笔细腻,岱峻老师为了呈现李庄的那一段历史,做了大量的实地采访,查阅了浩繁的史料。我一边读一边为那个时代的人与事所感动,比如傅斯年的热情和急他人所急,自己都吃菜喝粥,还为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申请经费;梁思成与林徽因在那一段时间里生活得异常艰苦,他们虽然都是大家出身,原本也养尊处优,林徽因还曾名扬于著名的“太太的客厅”,但是彼时早已十分潦倒窘迫。我读到林徽因在信中谈到如何躲炸弹,如何九死一生;她感谢傅斯年的帮忙时那种内疚以及特别想做工作的心情。还有他们夫妇与年轻的飞行员们交往,直至有联络的飞行员都牺牲为止。夫妇两人的身体都非常不好,林徽因由于长期的肺结核十分消瘦,一直卧病在床,梁思成也是强撑,工作时常常用一个花瓶支撑头部重量。但是两人从未忘记自己的知识分子使命,他们异常勤奋的工作,几乎到了物我两忘的地步,以至于后来林徽因常常大口大口地咯血。

读到这一切,我非常非常感动,当历史给予细节的时候,才会让人感到沉甸甸的力量。由此,我联想到目前中国知识分子的现状又异常感慨。当今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在物质上都比较富足了,但是根据我的观察,他们的内在精神却慢慢怠惰,他们早就没有了前辈的那种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坐不得冷板凳,而是天天汲汲于利益本身,把知识分子的根本任务几乎丢到了脑后。

因此,李庄这段抗战中的历史其实就是一种财富,相比于其他商业化营造的古镇,这几乎就是上天的馈赠,其蕴含的人文精神特别值得不断挖掘和发扬光大。这也许是未来李庄进一步发展时应该牢牢把握的。

以上种种,都是我在李庄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虽然走马观花只待了几天,但是李庄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在我个人看来,李庄既有富有文化传承的历史(抗战时期的文化中心),又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现在(比如和《十月》的战略合作),还有朝气蓬勃的文化未来(比如各种欣欣向荣的文化项目),因此,我断言,李庄如果按照这个方向发展,它一定会再次成为“中国李庄”(抗战时国外拍电报联络时直接使用此语),成为未来中国的一颗闪亮的文化明星!

祝福李庄,愿李庄兴旺发达,在繁荣昌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