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字翻译的常识


文字翻译的常识

文 / 文心

翻译需要常识,比如意大利是欧洲国家,而梵蒂冈也是欧洲国家,却在意大利境内,是一个国中之国。又比如英国是欧洲国家,却不属于欧洲大陆,是个岛国。这些常识对于译者很重要,译者掌握得越多,译文表达越轻松。

但是,这篇文章要谈的不是这类常识,而是文字翻译实践多了积累起来的判断文字的常识。要把这点说得更清楚,还需要从“常识”这个词儿说起。

 

《现代汉语词典》里说:常识——普通知识。


和汉语“常识”这个词儿对应的英语单词,是common sense,而这个英文单词在《牛津现代高级英语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里的解释是:common sense, practical good sense gained by experience of life, not by special study. 常识(由生活经验得来,而非由特别研究得来的实用判断力)。


这个词条的汉语解释很有意思,先用“常识”界定了,然后在括号里给出了更详细的解释。就common sense这个英文单词而言,其实是括号里面的界定更准确,而且“实用判断力”首先应该纠正为“实践的判断力”,然后按照英文解释一词不差地翻译成“实践的良好判断力”。


也就是说,common sense所包含的判断力,不仅是“实践的”,还是“良好的”。“实践”是一种身体力行的行为,实践多了,经历就多,经验就多,自然有助于判断力提升。“良好”则与智商高有关系,智商不高,实践再多,判断力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还说英文的common sense,这个词用在女王身上,如果讲的是朝政,若译为“明察秋毫、励精图治”之类很有想法;如果讲的是体察民情,译为“母仪天下、菩萨心肠”也许更贴切。这个词儿用在一个家庭主妇身上,若译为“通情达理、勤俭持家”或许更好些。这个词儿用在一个上学的姑娘身上,若译为“懂得很多生活常识”,倒是很准确了。

 

一个译者,能做到这样的变通,必须有大量的实践和不错的头脑,否则译文中会出现满篇“常识”之类似是而非的文字,译文显得呆板、机械、重复,有经验的译者甚至读者都能看出来还在抄字典的阶段。A sigh翻译成“一声叹息”固然没错,但是如果译成了“一声浩叹”,上下文因此生动起来,也许它就是作者的写作本意。

 

在英译汉的活动中,有一批译者把翻译视为很神圣的事情来做,实践,实践,再实践,一生翻译了很多作品,从下笔生涩到笔翰如流,锻炼出了“实践的良好判断力”,使译著质量不断提高,译文传神,对文化积累贡献更大。

 

叶冬心先生的译著,应属此列。

 

(以上摘自“名著名译英汉对照读本”《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选》)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选》
〔美〕马克•吐温 著
叶冬心 译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马克•吐温,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他的幽默讽刺风格别具特色。


本书选录了马克•吐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5篇,包括《腐蚀了哈德利堡镇居民的人》《一张百万英镑钞票》《狗说的故事》等。






延伸阅读
吴钧燮:尽量体现原著的语言特色
译海拾贝 | 杨必与《名利场》的翻译女性的自由与独立,从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开始
书讯 | 名著名译英汉对照读本
世界名著那么多,为什么要选这10本名家译作


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

微信号:CP-English



点击“阅读原文”选购图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